逢甲大學攜手澳洲昆士蘭大學再推「新可倫坡計畫」,深化雙邊交流合作
2025.07.10
在澳洲政府「新可倫坡計畫」(New Colombo Plan)支持下,澳洲昆士蘭大學電機與資訊領域(EECS)師生於6月24日至7月8日再度來訪逢甲大學,參與為期15天的暑期課程。此次由Shaun Chen與Jeremy Herbert兩位教授帶領共25名學生來台,展開一系列兼具學術、文化與實務的豐富行程。
全台唯一 Apple 認證 逢甲大學與Straight A深耕十年行動應用創新賽 四強晉級大中華區
2025.07.09
全台規模最大的 iOS 應用開發競賽「第10屆行動應用創新賽」總決賽,昨(8)日在逢甲大學共善樓盛大登場。由亞洲最大 Apple 經銷商 STUDIO A 校園品牌 Straight A、逢甲大學與臺灣大學 Apple RTC聯合主辦,Apple 官方協辦,本屆賽事創下歷屆新高,吸引來自全台 71 所大專校院、共 658 組隊伍、1,021 位師生參與,競爭激烈、創意爆發,展現台灣學子在iOS應用創新領域的無限潛力。
MATLAB & Simulink 暑期實務課程逢甲開跑 助學生搶先掌握產業技能
2025.07.03
面對科技快速發展與產業轉型,如何讓學生在求學階段就具備實務即戰力的軟實力,是逢甲大學MATLAB成長社群持續努力的方向。今年暑假,逢甲大學資訊總處攜手MATLAB教師成長社群及臺灣獨家代理商鈦思科技,於6月23日至6月26日舉辦為期四天MATLAB®& Simulink®免費訓練課程。
20年青春接力不間斷 中區十校服務隊再聚逢甲大學 點亮偏鄉學童暑假
2025.07.03
由逢甲大學、東海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於2006年共同發起的「中區十校暑期聯合服務隊」,今(3)日下午在逢甲大學舉行「第20屆中區十校暑期夏艷聯合服務隊授旗典禮」。20年來,服務隊從三校擴大至十所中部大專校院,累積近千名學生投入、服務超過數千名偏鄉學童,成為中台灣最具規模與歷史的跨校暑期服務行動。
逢甲資工學生團隊以「互動式 Podcast 生成系統」勇奪TCSE 2025軟體工程競賽金獎
2025.07.01
第21屆台灣軟體工程研討會(TCSE 2025)首度舉辦「軟體工程競賽」,並獲SYSTEX精誠資訊贊助支持,聚焦「AI-powered Software Engineering」主題,鼓勵參賽團隊開發能提升軟體開發生命週期中自動化、效能與準確性的創新解決方案。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劉明機帶領兩支隊伍參賽,最終雙雙闖進決賽,並於6月27日高雄師範大學舉行的決賽現場分別奪下金獎與佳作。
銜接競賽熱潮 逢甲推出5G連網、短影音製作、簡報與商模三場專業培訓
2025.06.30
「2025逢甲大學科技創新應用競賽」已於今年5月精彩落幕,為延續學生的創新熱情並厚植實戰實力,逢甲大學科技發展辦公室與產學營運與推廣處聯手推出三場專業培訓課程,於6月中下旬熱烈展開。課程涵蓋「5G專網場域連網實務」、「影片拍攝與剪輯技巧」、「提案簡報實戰演練」,全面強化學生的技術底蘊、創意表達與簡報溝通力,為邁向下一場競賽挑戰做好萬全準備。
逢甲大學聚焦前沿技術 培養量子科技跨域人才
2025.06.30
逢甲大學於6月26至27日運用暑假期間舉辦「量子計算實作工作坊」,安排兩天共12小時密集課程,由科技發展辦公室、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與教務處共同主辦,並由「量子科技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召集人光電系特聘教授江俊明策劃,工程與科學學院院長王啟昌亦親臨致詞,肯定工作坊對推動量子科技教育的重要意義,並鼓勵師生積極跨足量子關鍵技術。
逢甲大學攜手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CNR)舉辦國際工作坊 聚焦無人機應用與生態監測
2025.06.30
逢甲大學與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CNR)攜手深化科技合作,於6月24日至26日舉辦「無人機在土地與生物多樣性監測的應用」國際工作坊,聚焦最新遙測技術與環境監控應用。該研討會屬於國科會補助之雙邊協議科技交流計畫,延續雙方多年的合作基礎,並由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教授莊永忠與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大氣污染研究所 (CNR -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Research, IIA)博士Alessandro Mei共同主持。
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公布 逢甲大學通過145件全國第六、綜合私校第一
2025.06.30
在國科會公布的114學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名單中,逢甲大學共有145件計畫獲得補助,在全國大專校院中名列第六,綜合私校第一,展現厚實的學研能量與育才成果。
「更好的明天」—2025逢甲大學人文與科技跨域創新實踐競賽 九組團隊脫穎而出
2025.06.26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自111學年度起舉辦「人文與科技跨域創新實踐競賽」,至今已邁入第三年。回顧人類歷史,人們始終不懈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延續去年主題「可持續的未來」的精神,今年競賽以「更好的明天」為題,鼓勵學生以人文思維與科技應用為基礎,結合自身專業,探索社會、教育、經濟、環境等多元議題,如照顧弱勢族群、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發展循環經濟、保護自然生態等,建構一個美好的未來藍圖。